在日常的鐵路巡檢中,大到一座橋梁、一座隧道,小到一根軌枕、一顆螺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裝備。6月23日,記者在濟南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附近現場采訪時看到,為了更好地提高巡檢效率,3架無人機升起,對該段鐵路進行巡檢。
據記者了解,這套基于北斗+5G的鐵路全自動無人機智能巡檢專用系統(tǒng),可以實現對高鐵的空中多角度巡檢、全天候巡檢,大幅提高巡檢效率。值得關注的是,該系統(tǒng)的應用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1厘米的銹蝕也能發(fā)現
鐵路基礎設施設備具有點多、線長和量大等特征。京滬高鐵作為我國客流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鐵線路,巡檢尤為關鍵。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備安全部主任楊懷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像京滬高鐵這種運行密度極高的高速鐵路,只能利用凌晨的“維修天窗”上線檢查,時間緊、工作強度大,同時高鐵沿線周邊環(huán)境隱患的排查受視線高度制約,難以實現快速、大范圍巡檢。
無人機開始巡檢(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這套系統(tǒng)主要由前端移動全自動升降平臺、配套檢測的各種元器件和智能后臺系統(tǒng)組成。在現場巡檢的無人機拍攝的照片、視頻和其他檢測數據可以自動傳回控制中心,后臺軟件就能實現自動對比識別?!泵鎸χ魢[而過的京滬高鐵列車,指著大橋上密密麻麻的螺栓,楊懷志向記者解釋說,過去僅僅用望遠鏡觀測,無法實現精準檢測。如今哪怕出現很細小的問題,即使出現1厘米的銹蝕或螺栓脫落,都可以被發(fā)現。
他談到,一旦發(fā)現問題,系統(tǒng)就會對異常部位發(fā)出警報。此外,楊懷志告訴記者,在保證安全飛行的前提下,無人機也擺脫了對GPS定位的依賴,運用北斗+5G技術實現了精準定位、自動巡檢、多機聯(lián)飛、智能分析、缺陷識別和風險預警,強化了高鐵安全技防手段。
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圖片來源:京滬高鐵公司)
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圖片來源:京滬高鐵公司)
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明后年 京滬線可實現一體化智慧運營
針對京滬高鐵線路長、設備多、管理跨度大和多專業(yè)融合的特點,如何將1318公里的高鐵設備從設計、建設到運維的情況,從當前狀態(tài)到歷史演變規(guī)律,從設備病害的發(fā)現到維修銷號全過程都較好地呈現給各級、各專業(yè)設備管理者。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京滬高鐵還綜合運用大數據、GIS+BIM、北斗導航、衛(wèi)星遙感、無人機智能巡檢等新技術,結合傳統(tǒng)檢測、信息化技術,開發(fā)了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為高鐵設備運維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全面的數據和信息支撐。
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圖片來源:京滬高鐵公司)
另據京滬高鐵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tǒng)涵蓋了高鐵設備全專業(yè)、全過程信息和空天地全方位數字模擬,實現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鐵設備管理智能分析、故障診斷與輔助決策,構建了多專業(yè)、一體化的智能運維典型場景,逐步形成“讓高鐵數據發(fā)出智能聲音”的高速鐵路智能運維新理念,推進高鐵運維由“故障修”“計劃修”轉向“狀態(tài)修”“預測修”的智能化新模式。
楊懷志表示,接下來將在京滬高鐵場所固定設置無人機起降平臺,工作人員在后臺操作無人機就可以自動巡檢,實現系統(tǒng)即時檢測。不過,他也強調,遇到極端惡劣情況比如出現霧霾天氣,可能無法使用無人機巡檢,所以智能巡檢依然不能替代人工巡檢。
據悉,這套綜合運維管理系統(tǒng)將在京滬高鐵全線推廣實施,預計在明后年,京滬高鐵就可實現全線的一體化智慧運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2161241530@qq.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ykp.org.cn/wurenjibaike/46331/